湖南茶陵:打造冷藏保鲜库228座,冷藏能力达6万吨

发布时间:2022-08-05

来源:暖通南社

阅读次数:942

驱车进入湖南省茶陵县,路边宣传栏上“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程,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的标语格外醒目。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茶陵县的食用菌、粮油、茶叶和蔬果等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何帮助农产品更好“走出去”,使茶陵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2020年启动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给了茶陵一个答案。如今,茶陵县的保鲜库从50座增加到228座,新增库容20万立方米,冷藏能力达6万吨,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打出延链补链强链“组合拳”,推动茶陵农业产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降损增收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

“从2002年开始,农民返乡创业从事食用菌种植,每天销往广东的鲜菇至少有十几万斤。”茶陵县兴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陈晚朱告诉记者,在高峰时期,全镇六成农民都在从事食用菌种植。

食用菌是茶陵脱贫乡镇的龙头产业,其中,又以界首镇为最。据了解,界首镇食用菌生产规模占全县70%,食用菌对外销售占全县80%,是湖南省重要的菌菇生产基地。

然而,田头冷库的不足一度严重影响了农户增收。“当时基地的小型冷库容量不够,农户种出来的食用菌必须当天采摘当天销售,有限的冷库还要腾出来用于存放第二天采摘的食用菌。”陈晚朱回忆,“时间赶着、货量压着,价格自然上不去,很多种植户没有赚到钱,有的最后干脆去打工了。”

茶陵食用菌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保鲜库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2020年,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受益于该项目,茶陵的菇农因地制宜在田间地头建起了冷库。销售节奏可控了,物流成本降低了,产后损失也大大减少。

眼下,界首镇田头矗立着大大小小52座冷库,食用菌从采摘到进库只需3小时。腐坏率大幅降低不说,错峰销售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也使得食用菌销售价格每斤比以前提高了0.5-2元。

“钱赚得多了,产量也提高了,现在食用菌年产量从1000万棒增加到了1600万棒。”保鲜库给了当地菇农贺秀华进一步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底气,“以前我们只种植姬菇、木耳、香菇等常规品种,现在计划增加猪肚菇、龙爪菇、猴头菇和羊肚菌等耐高温品种,全年12个月最大限度用好冷库。”

多元化销售做强“茶陵三宝”

生姜、紫皮大蒜、白芷,被誉为“茶陵三宝”。今年,“茶陵三宝”的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亩均产值达到6000余元。记者抵达茶陵县众森智慧农业产业园的集散中心时,几个农户正铲起紫皮大蒜装袋捆扎。走廊里已经装好的干辣椒码放得整整齐齐等待入冷库。

然而,冷藏保鲜设施的缺乏曾困扰着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储存设施跟不上,产地市场还谈什么发展?”近年来,众森智慧农业产业园与12家相邻的家庭农场共同出资联合建设了6个冷藏保鲜设施,库容量约3万立方米。“联合建库减少了田头库的用地审批时间,并且保证了农产品品质和稳定供应,还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地市场的形成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园负责人郭建强告诉记者。

“因为我们的冷库容量足够,农产品货源充足销路广,市场就越做越大,一些茶陵人去新疆种线椒,经销商再将这些辣椒运回我们茶陵的集散中心进行交易,每年大概有1.8万余吨。”郭建强说,“保鲜库从源头上解决了全县老百姓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建在保鲜库上的集散中心也发挥了田头市场与批发市场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最初一公里”固然重要,如何延伸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多渠道销售,也是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往,当地加工企业只有在收获季才能生产伏蒜、盐姜、腌菜等加工制品。“现在有了保鲜库,原料储存时间大幅延长,腌制的蒜和姜即使在大夏天也不怕,生产、加工和销售都有了更多保障,产能大大提高。”茶陵县君兰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懂哲说。

除了延伸产业链,近年来,茶陵县不断加大县内电商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依托冷藏保鲜设施,通过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形式,借助“832”平台,形成了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储一体的营销机制。截至2021年,全县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过万,通过电商、微商渠道销售的农产品年交易额达3亿元。

联系电话:021-56795109

手机:18149752715

QQ:1114325507(同微信号,加时注明:地区-真实姓名-职业)

工作时间:8:30-18:00(节假日除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暖通南社号

沪ICP备12042282号-2 ©2012-2021暖通南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