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质内容

发布时间:2022-07-27

来源:暖通南社

阅读次数:1062

许多暖通空调设计师,对博物馆藏品及文物保护内容知之甚少,本课件为广大设计师朋友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共识和基本原则。我国文物保护由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

完成150家博物馆及重要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建设项目;

完成10万件珍贵文物柜架囊匣配置工作;

完成省级博物馆库房标准化改造,实现新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达标;

完成处于全国7度抗震设防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珍贵文物的防震加固设施建设。

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就是收藏、保护好文物藏品;研究和利用文物藏品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文物。

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主要研究内容:

文物材料构成与制造工艺:研究文物材料质地与特征,探索其制造工艺与技术水平,揭示文物的价值和发明创造性(价值研究)。

文物年代测量与真伪鉴别:研究采用科学手段,测定文物的制作年代,鉴别文物的真实性,揭露其伪造方法(科技鉴别)

文物病害判别与劣化机制:研究文物材料、结构所遭受的各种病害和破坏程度,探索病害产生原因与作用机理,为保护处理与修复文物提供科学依据。(健康评测)

文物保存环境与监控措施:研究文物所处环境空间和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作用机制,应用合适的环境监测和调控手段预防保护文物(预防保护)。

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装备:研究抑制文物材料或结构进一步损害的保全方法、保护材料、处理工艺和保存设施等(保护方法)

文物修复技术与传统工艺:研究文物装裱、修复、修缮的方法、材料、工艺;研究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修复工艺)。

文物安全防范技术:文物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研究,如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核实的(安全保护)

文物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文物埋藏环境与古代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记录、整理(考古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藏品数字化,数字化管理等(信息技术)

文物展陈和观众服务:展陈声光电技术、导览、观众管理(互联网+)

文物复制和标本制作技术:文创产品技术支持。如3D打印(复制技术)

文物科技保护的分类和内涵:

文物保护-就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实施保护修复处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达到长期保存文物实物资料,尽可能永久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料的目的。

文物保护修复-就像是给文物看病,进行体检诊断(诊病)、治疗病害(治病)、预防病变(防病)。

目的是:使文物能够延年益寿。

因此,也可以将“文物保护修复室”比喻称作为“文物医院”。

文物检测分析-体检诊断-健康评测:

1.文物价值研究:分析和提取 文物的材料结构信息、制造工艺方法、判断文物制作年代(真伪鉴别),揭示文物的价值。

2.文物健康评测:科学判断 文物病害的种类、严重程度,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订保护修复方案,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和保护修复材料以及相应预防性保护措施等;研究病害形成机理以及相应的无损、微损检测方法。

文物保护修复-治疗病害和缺损-本体保护:

1.缺损修补完整:将损坏的、缺损的、变形的文物修复完整;传统修复工艺科学化。

2.去除文物病害:除锈、清洗、加固、消毒除虫霉等;研究保护技术、工艺和材料

文物预防性保护-预防病害发生:

文物预防性保护:

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和档案的目的。

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已经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

展厅和库房的环境控制:

博物馆环境与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

博物馆环境-主要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封闭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

又称为: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文物微环境。

博物馆环境空间分类:

微环境(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

小环境(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

大环境(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

室外环境(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

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

理念-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保存环境,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稳定环境-是指保持文物保存环境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相对湿度、温度等因素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所谓“适宜指标”,是指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的温湿度环境状态)

洁净环境-是指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处于安全阈值以内。(所谓“特征污染物”,是指影响不同材料文物的主要敏感因素,不同材料的环境敏感因素和作用程度不同)

预防措施:

1)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光照、温湿度、有害生物、振动等因素,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

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

3)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技术路线和措施。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内容:

博物馆建筑和布局:从博物馆选址与大气污染,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环保、节能与防震,库房和展厅的布局位置、大小和空气缓冲,等等;

环境质量监测: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及小环境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评估、预警;

环境调控:对室内小环境的空调系统、除湿机或增湿机等的调控,以及微环境被动或主动调控,包括温湿度、污染物和微生物、文物照明、文物防震等的有效调控。

日常养护:定期进行检查、清洁、除尘、消毒等,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或轻微损伤。包括对文物本体的病害进行检测、监测、检查与保护修复。对于文物预防性保护而言,现代分析检测是风险设别、预测、评估、处理的重要手段。

文物保存设施:配备合适的储藏柜、展柜和囊匣等保存设施,营造“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包括文物的运输与包装。

长效机制:有效的、经常的管理机制,包括岗位、制度和设施运维。

博物馆环境的特征:

微环境空间:文物保存环境具有空间容积小特点,如展柜、储藏柜、囊匣等。污染气体容易聚集、常规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不能适用,因此需要从源头控制材料质量、需要特别的小型化监测仪器。

影响因素特殊:除了常规的温度、湿度、光照、一般污染物之外,甲醛、甲酸、乙酸、羰基硫被证明对文物破坏大,但目前缺乏合适的监测传感器。现有人居环境检测评价技术和规范不能涵盖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需求。因此需要特别的、合适的实时监测或实验室离线监测手段。

影响低浓度:文物长期保存要求控制污染物浓度低(ppb级),现有ppm级、低精度的监测传感器不能满足应用需求,需要研发或提升。一般高照度下的紫外线辐照检测仪也不能满足文物低照度状态的监测。

管理要求高:环境监测、调控装置应充分考虑文物保存的安全性设备运维的安全性和简便性。

馆藏文物风险预控保护的一系列举措:

风险感知: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检测系统(以无线传感系统为主);

风险评估:建立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质量标准和软件评估);

风险预测:环境监测平台数据利用(预警、预测、应急预案);

风险控制: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调控(微环境调湿剂、恒湿机、防震装置等);

提升条件:加强文物保存设施(储藏柜架、囊匣、消毒设备等);

政策保障: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列入重点工作(文物法、规划);

资金保障: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资助(财政部专项);

标准保障:自2006年起成立全国文物保护技术标准委员会(制订标准);

产业保障:政、产、学、研、用联合,发展文物保护专用装备产业(产业化)。

博物馆微环境调控方面:

推广应用专用调湿剂、吸附剂等专用被动调控材料;

开发了小型“净化/调湿机(恒湿机)”、集中式“恒湿机系统”等,其中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免加水、无线传输、联网管理、远程设置、组合净化模块、24V低电压等能力,并且设备联网管理系统可以与环境监测系统整合,满足智能化管理、免现场维护、24小时安全运行、统一平台等需求。

文物储藏柜架囊匣方面-提高文物收藏保管、抵御风险能力:

配备传统的文物储藏柜、密集架、货架之外,已经研发应用了组合环境监测、湿度调控、网络管理、密封性高的智能文物储藏柜或氮气储藏柜。

文物囊匣广泛采用对文物友好无害、可以长久保存的无酸纸板材料设计制作,还开发出碳纤维高强材料外壳组合无酸纸内囊、无源电子标签管理的智能文物囊匣,受到用户赞同。

防污染物散发、提高密封性、组合调控措施等的改造。

关于文物预防性保护标准: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6年-)

2006-2016年计划:

国家标准,制订48项,颁布15项,正在制定33项;

行业标准,制订143项,颁布72项,正在制定71项;

文物保护专用设施分技术委员会(2014年-)

团体标准,指定38项,颁布21项,正在制定17项;其中一大部分是预防性保护标准。

GB/T 23862-2009《文物运输包装规范》

GB/T 23863-2009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JGJ 66-201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WW T0016-2008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WW T0046-201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甲酸和乙酸的测定》

WW T0047-201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氨的测定》

WW T0066-2015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

WW T0067-201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 甲醛吸附材料》

WW T0068-201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 调湿材料》

WW T0069-2015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

WW T0077-2017 《馆藏文物包装材料 无酸纸质材料 》

在研相关标准(2项国标、9项行标):

《文物展柜密封性能及检测》国标

《文物展柜基本技术要求及检测》国标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终端应用要求》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库应用要求》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网络通信应用要求》

《馆藏文物保存设施 文物储存柜架》

《馆藏文物保存设施 文物包装盒(囊匣)》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臭氧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二氧化硫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 甲醛的测定》

展柜内照明对温湿度的影响:

展厅内空调:恒温恒湿,湿度RH50%±5%,温度22℃±5℃。

展厅内监测:相对湿度约为RH58%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平稳;

展柜内监测:湿度约在RH50%左右,呈有周期性规律的波动。

靠近展厅出入口,大堂空气影响造成展厅内湿度升高;

展柜内照明影响,引发展柜内湿度周期性波动。

展厅内CO2浓度数据反映了观众人数的变化和周期性:

展厅内CO2浓度数据呈现周期性波动;

随着开馆观众进入,CO2浓度逐渐升高,在下午2点左右观众人数最多的时期达到最高。

因此,应充分考虑展厅的观众承载量,一旦人数过多、 CO2浓度偏高,应采取疏散或限量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是预防保护文物的重要基础;

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是发挥风险预控作用的关键。

监测数据分析,应与实际状况紧密相关联。

如场地布局及缓冲区设置、空调系统及运行状态、风口位置和风量、展柜质量和微环境调控措施、照明灯具和方式、藏展材料使用、运输方式、节能等,可以为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

监测数据应用,应与文物本体保护相结合。

结合文物本体监测数据,如表面颜色变化等,可以评价文物劣化规律,探讨文物环境影响作用机理,总结提出风险预警阈值。基础尚薄弱。

监测数据发掘,应与智能管理技术相关联 。

文物保护和保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也有复合作用,需要先进智能技术支撑,形成智能分析、评估、预警管理模型,高效、准确、方便应用。还有远程服务。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作者:吴来明。暖通南社整理编辑。

联系电话:021-56795109

手机:18149752715

QQ:1114325507(同微信号,加时注明:地区-真实姓名-职业)

工作时间:8:30-18:00(节假日除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暖通南社号

沪ICP备12042282号-2 ©2012-2021暖通南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