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冷库低碳评价标准启动建立!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暖通南社

阅读次数:864

9月1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北京中物联冷链物流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亨斯迈集团等单位共同启动了《冷库低碳评价指标》团体标准的建立。

这将是全国冷库的首个低碳评价标准,将完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技术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发展与规范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与规范总是相辅相成。在消费需求和政策鼓励的双重驱动下,如今冷库作为冷链行业最基础设施迎来了快速增长。

作为冷链产业的“根据地”,受益于打造一体化冷链物流基地的国家政策,冷库行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7080万吨,折合1.77亿立方米,新增库容1027.5万吨,同比增长16.98%。

与之同时,在中国“双碳”目标和《“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冷库因其24小时不间断运行和制冷要求而作为高能耗的产业,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之间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根据统计,中国冷库每年电费就超过了800亿人民币,可谓“耗能大户”。

中物联冷链委常务副秘书长刘飞介绍道,在整个冷链中,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冷库。冷链运输网络是通过冷库节点向外发散,把整个冷链流通中运输网络,包括干线运输、长线配送,直至最后一公里进行串联。在整个“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到了要建100个国家级基地,打造的就是骨干基地作为枢纽;配套产业和二级物流中心,是通道;还有末梢神经的城市冷库的建设,包括前置仓、网格仓,甚至产地端还有很多田间地头的冷库,这些都把它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

数据显示,现有国内冷库相关标准包括国家标准10项和行业标准11项,但都不涉及冷库碳排放相关或类似的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物联冷链委联合多个专业机构与包括亨斯迈在内相关头部企业发起的《冷库低碳评价指标》团体标准,不但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实现了低碳发展的标准引领、标准先行,同时有力支撑了国务院、发改委关于建设节能、低碳、高效、安全的冷库建筑的政策要求,助力冷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全产业链协同

冷链产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科技革命创新的先导行业,实现碳中和极具挑战。只有全产业链充分协同,通过引导上下游产业加强设施联动、信息联通、标准衔接,共同推动与提升中国冷链基础设施水平,才能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的目标。

《冷库低碳评价指标》团体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携手的表现。此次出席启动会的机构和企业依托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在标准编委会的基础上,吸收冷库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工作组,负责评价、推广宣传及配套材料技术审核等相关工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作为《冷库低碳评价指标》团体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针对属于建筑业大范畴的冷库建筑,从规划设计、选址、布局、结构选型及建材运用等维度,融入节能低碳设计理念与实践推行。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研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专业副总工乐园认为,实现冷库低碳化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目前冷库建筑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空间利用率低,节能措施不够到位,整体建筑的气密性比较差。另外一个是制冷,装置的自动化比较低迷,管理措施较为粗放,还是比较粗放型地在进行管理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导致冷库的耗能和碳排都在比较高的位置。

“冷库低碳化”是指以低碳目标为导向,在冷库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等各阶段,通过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采用绿色节能建材、高效制冷设备、有效管理等技术措施,实现低碳性能优化的冷库建筑,并以此来实现节能减碳的最终目标。

而同为此标准起草方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将针对冷库行业进行保温材料选择、设备选型、项目应用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摸排。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沈群博士认为,从减碳角度看,冷链产业链条长、范围大、节点复杂性高,需要行业组织及企业共同携手,尽早将生态碳足迹进一步透明化、精准化,有利于探寻更具实践意义的减碳方案。

联系电话:021-56795109

手机:18149752715

QQ:1114325507(同微信号,加时注明:地区-真实姓名-职业)

工作时间:8:30-18:00(节假日除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暖通南社号

沪ICP备12042282号-2 ©2012-2021暖通南社版权所有